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印发《阳泉市粮食流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4:18:54  浏览:84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阳泉市粮食流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政府


阳政发〔2005〕32号



阳泉市人民政府

印发《阳泉市粮食流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省营以上企业:

《阳泉市粮食流通管理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阳泉市粮食流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山西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实施细则》及山西省粮食局等六部门印发的《山西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前条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第三条 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

第四条 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各级政府应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五条 市发展改革部门及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市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各县、区人民政府在市政府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县(区)长负责制的要求,负责本辖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市、县区储备粮的管理。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县区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第二章 粮食经营



第六条 粮食经营者,是指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第七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其中粮

食最低仓容量应达到150吨以上,而且仓容标准应达到质量完好,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二)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最低经营资金应达到20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应达到30%以上。

(三)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即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质检保管人员,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四)承诺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执行最高、最低库存量规定和粮食收购政策。

凡常年收购粮食并以赢利为目的,或年收购量达到50吨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必须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资格。个体工商户申请粮食收购资格须具备筹措经营资金3万元以上的能力。

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申请粮食收购资格。

第八条 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

(二)拥有或者通过租借具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

(三)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

(四)拥有经营粮食的符合国家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必要专用设备。

第九条 直接向粮食生产者收购粮食,须经县以上粮食行政

管理部门审核,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方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

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应当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资金、仓储设施、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等证明材料。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具体条件的申请者做出许可决定并公示。

第十条 为加强行业管理,从事粮食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后,向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登记备案,并提供仓储设施、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等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依法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粮食经营者(以下简称粮食收购者),应当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按质论价,应当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的品种、质量标准和收购价格,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应当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不得拖欠;不得接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委托代扣、代缴任何税、费和其他款项。

第十二条 粮食收购者应向收购地的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跨省收购粮食,应向收购地和粮食收购者所在地的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数量等有关情况。

第十三条 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

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

第十四条 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

第十五条 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二)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三)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四)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不得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不得囤积居奇、垄断或者操纵粮食价格、欺行霸市。

第十七条 建立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储存企业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粮食市场。陈化粮购买资格由省级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陈化粮判定标准,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陈化粮销售、处理和监管的具体办法,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宏观调控措施时,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执行粮食最高和最低库存量的规定。

(一)最低库存量:当粮食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时,受

委托的粮食经营者执行最低库存量规定,最低库存量按申报仓容量的80%确定。

(二)最高库存量:当粮食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时,受委托的粮食经营者执行最高库存量规定,最高库存量按申报仓容量的30%确定。

第十九条 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应当积极收购粮食,并做好政府委托的粮食收购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二十条 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应当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购进、销售、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3年。粮食经营者报送的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涉及商业秘密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一条 粮食行业协会以及中介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在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



第三章 宏观调控



第二十二条 政府采取储备粮吞吐、委托收购、粮食进出口等多种经济手段和价格干预等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持全市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

第二十三条 我市实行市和县区两级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

政策性用粮的采购和销售,原则上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也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与粮食主产区建立多种形式稳定的产销关系。

第二十四条 当粮食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市政府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采取价格干预措施。

第二十五条 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实施粮食应急机制。

第二十六条 建立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体系。市发展改革部门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全市的粮食应急预案,报请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七条 启动全市的粮食应急预案,由市发展改革部门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八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所有粮食经营者必须按政府要求承担应急任务,服从政府的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

第四章 管理职能



第二十九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山西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实施细则》和《山西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等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规定的粮食收购资格,在其从事的粮食收购活动中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粮食收购政策。

(二)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收购、储存的原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四)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五)粮食储存企业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六)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

(七)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

(八)市、县区储备粮经营管理机构及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储备粮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九)从事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救灾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十)粮食经营者是否依照粮食应急预案,承但了相应义务,执行了相关规定。

(十一)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了粮食经营台帐,是否执行了国家的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检查粮食的库存量和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检查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第三十条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加工过程中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合格产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加工销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负责对粮食加工环节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粮食加工、销售中的卫生许可及许可相关的监督检查;对成品粮储存中造成腐败变质,被有毒有害物质感染,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或添加剂超过允许限量等危害群众健康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或采取压级压价、哄抬物价、价格欺诈、垄断或操纵价格,或不按照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不执行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等价格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各职能部门在监督检查中要严格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山西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实施细则》、《山西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规章及政策进行处罚。

第三十五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过程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和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非法干预粮食

经营者正常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

粮食收购,是指为了销售、加工或者作为饲料、工业原料等直接向种粮农民或者其他粮食生产者批量购买粮食的活动。

粮食加工,是指通过处理将原粮转化为半成品粮、成品粮,或者将半成品粮转化为成品粮的经营活动。

第三十九条 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除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以外的规定。

粮食进出口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市级储备粮的管理,依照《阳泉市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市粮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内江市认建认养城市绿地和树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内江市认建认养城市绿地和树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内府办发〔2009〕15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内江市认建认养城市绿地和树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内江市认建认养城市绿地和树木管理
暂 行 办 法

第一条 为提高全民绿化意识,更好地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巩固发展绿化成果,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其它相关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内江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和树木认建认养。
第三条 内江市规划和建设局(以下简称市规建局)负责城市绿地和树木认建认养的管理工作。内江市园林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园林局)具体负责城市绿地和树木认建认养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
第四条 城市绿地和树木认建认养是指机关、部队、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过一定程序,自愿负责一定面积或数量的城市绿地和树木的建设、养护或捐赠树木的公益性行为。
第五条 认建认养适用于内江市城区规划范围内现有和在建以及规划中的绿地和树木(包括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等绿地)。
第六条 鼓励学校和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城市绿地和树木的认建认养活动,可以学校、班级、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名义,也可以学生个人名义参加活动。
第七条 认建形式分两种:一种是按规范自行实施建设;另一种由认建方出资委托有管辖权的园林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建设。
认养形式分两种:一种是按相关规范自行实施或树木养护管理;另一种由认养方出资委托有管辖权的园林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养护管理。
第八条 绿地认养的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原则上整块绿地不分割认养。认养城市绿化树木的单位和个人可对城市绿化树木进行单株认养,绿地认建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第九条 绿地和树木认养的期限不少于2年。
第十条 认建认养实行协议管理。由自愿要求认建认养绿地或树木的单位或个人向对该认建认养绿地或树木有管辖权的园林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和有管辖权的园林行政管理部门签订认建认养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绿地或树木名称、地址、数量、合同当事人名称、权利义务、期限等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 认建绿地的建设费按工程预算确定;认养绿地的养护费参照有关定额计算;认养城市树木的养护费应不低于重置该树木的费用。建设费和养护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第十二条 认建城市绿地和树木的单位和个人应按园林部门提供的绿地规划方案进行规范化建设,并接受园林部门指导。认建中对规划方案不得擅自更改,确需变更的须报相关部门批准。认养城市绿地和树木的养护标准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负责绿地或树木的保洁、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养护管理工作,在养护管理中接受园林部门指导。认养古树名木的应按照《内江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市园林局对认建认养绿地和树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捐赠树木用于城市公共绿化的公民统一颁发认建认养绿地、树木、捐赠树木证书和挂牌;认建认养绿地在300 平方米以上的或认养古树名木的可以在绿地内竖立标志牌;认建绿地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可以享有绿地的冠名权,并且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情况下可进行企业宣传。
第十四条 如因国家政策或城市规划需要终止认建认养绿地的,可调整为异地实施同规模绿地的认建认养,对认建认养单位或个人造成的损失不做补偿。
认建认养单位或个人如因人力、财力或其它原因需解除认建认养协议的,应提前30日按属地原则向有管辖权的园林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解除协议申请。对无故不履行协议的,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可提前30日告知当事人终止协议,并另行安排认建认养单位或个人。
第十五条 认建认养绿地或树木产权关系不变。认建认养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其认养的绿地内擅自增加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改变绿地性质和功能,不得二次转建转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施行。



湘潭市禁止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悬挂的规定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


潭政发[2002]23号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湘潭市禁止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悬挂的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

  《湘潭市禁止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悬挂的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二OO二年七月十五日




湘潭市禁止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悬挂的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市容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市区范围内禁止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悬挂的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乱悬挂是指未经批准在市区范围内利用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线杆、树木及其他设施涂写、刻画、张贴、悬挂广告宣传品的行为。

  第四条 本规定由市城市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管辖责任区内的整治和管理工作。

  市公安、工商等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规定。

  第五条 街道办事处应在各居住区或社区内设置固定的公共张贴宣传栏,各类张贴物必须在栏内张贴。

  第六条 建(构)筑物、公用设施、线杆、树木及其他设施的产权所有人或管理责任人,必须保持其设施整洁美观,负责设施的保洁工作,并及时清除乱贴、乱画、乱写的残标广告。

  市、区城市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组织人员对管辖区内未及时清理的残标广告进行清理,所需费用由产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承担。

  第七条 禁止在市区范围内悬挂横幅广告和大型布幅墙体广告。凡需利用建筑物悬挂条幅和气球悬挂条幅以及充气凸门进行广告宣传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提前5天向市城管局申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城管、工商管理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OO二年七月十五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