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人事部关于下达1999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0 09:20:34  浏览:955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事部关于下达1999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的通知

人事部


人事部关于下达1999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的通知
人事部



根据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现将1999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下达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1999年的人事计划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关于深化两个调整、抓好三支队伍、推进分类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人事计划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计划的管理体制,强化约
束机制,保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工资的总量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为机构改革和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关于计划安排
(一)职工人数计划。根据十五大关于推进机构改革、坚决裁减冗员的精神和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1999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继续实行从紧政策,严格控制机关和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的人员增长,按照机构改革的进程做好人员分流工作。1999年全国机关、事业单
位人员计划的调控目标是,职工人数要控制在1998年年末实有人数的规模内。对从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及其他特殊增人需求,将另行下达专项指标。
(二)工资总额计划。1999年国家安排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计划比1998年增加198.8亿元,增长7.2%。随文先期下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增加97.1亿元,主要包括:转正定级增资及翘尾,晋升职务工资档次增资,工龄及教、护龄津贴,专业技术
职务聘任、工人考工定级等正常增资项目,其他专项增资计划指标,待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后另行下达。
三、落实计划的意见
(一)各级人事部门要重视加强人事计划的宏观调控职能,把人事计划作为人事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来抓,特别是在今年地方推进机构改革的形势下,做好人员和工资计划工作尤为重要。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人事计划的各项工作。
(二)今年人员计划要着力调整结构。在人员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通过人员调整和岗位置换,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要坚持满足重点需要与政策性优先就业相结合、积极引导与严格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等政
策性优先就业人员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才干,建功立业,重点充实一线和基层,实现新增人员的合理配置。
(三)要加强对减员指标使用的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减员指标是完成今年人员计划工作的关键。减员指标要由各地区、各部门人事计划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掌握和控制,主要用于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等政策性优先就业人员。
(四)暂停从社会上招录工作人员。各级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当前严格控制提拔干部、不准超职数配备干部等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8〕23号)精神,机构改革期间,原则上不再安排社会招收计划,暂停各级机关从社会上和在机关内部工作的工人
中公开招考、录用工作人员。急需充实工作人员的,可向人事计划部门申请增人指标,从其他机关调剂,一般不得从企业、事业单位调入。
(五)加强中央机关、事业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的人员计划管理。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人员反弹,要进一步严格中央机关、事业单位的增人计划管理制度。实行中央和省级垂直管理的各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分别向人事部、省级人事部门报送年度人员计划,按照人事部、省级人事
部门审批下达的计划分解下达给所属单位。其他部门无权给垂直管理部门下达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凡未经人事部门审批自行下达人员计划的,各级人事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和兑现工资。
(六)继续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及临时工的管理。要坚决遏制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增长过快的局面,把工勤人员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比例之内。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清退机关编外人员和临时人员。
(七)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卡管理办法的实施力度。各地区人事计划部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增人计划卡的实施范围,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管理。同时,各级人事部门应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八)合理安排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增长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合理安排1999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计划,职工工资总额的发放应控制在国家计划内。如计划出现“缺口”,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劳动工资计划管理程序申请追加。
(九)结合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格局。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的统计口径,将各种工资性收入纳入工资总额统计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范围。
(十)继续研究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办法。在推行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包干管理的基础上,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研究探索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宏观调控办法,进一步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
(十一)研究、探索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发放办法的改革措施。为有效地控制财政供给人员的增长,规范工资发放行为,要研究人员和工资计划与预算拔款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十二)逐步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监察制度。在继续改善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基金管理的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工资基金监察制度,进一步强化工资基金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另外,因机构改革和部门高校调整导致隶属关系变更或成建制划出(入)职工的部门,应在今年4月30日前将有关材料报送我部规划财务司审核,以便调整相关地区和部门的劳动工资计划基数。



1999年2月1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税务系统进一步推行岗位责任制的意见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税务系统进一步推行岗位责任制的意见

国税发[2002]18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02-2-2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校: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和税制改革、征管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努力造就一只“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税务干部队伍,开创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确保各项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税务系统进一步推行岗位责任制。具体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治税思想,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岗位责任制,把各级税务机关和基层建设成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执法严明、服务优质、廉洁勤政、秩序优良的战斗集体。
推行岗位责任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两手抓”的原则。各级税务机关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坚持“一岗两责”,坚持抓好收入工作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坚持标本兼治,使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确保推行岗位责任制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各级税务机关和各类税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在税收行政和税收征收工作中以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为准则,做到按法律法规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税务干部是搞好税收工作的决定力量。各级税务机关要从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既要严格管理,从严治队,又要关心爱护干部职工,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坚持分级管理的原则。推行岗位责任制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级税务机关和人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禁越权,违规办事,养成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上下协调,秩序良好的工作作风。
(五)坚持以考促管的原则。考核是促进岗位责任制落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的重要手段。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形式和奖惩办法,认真实施考核和奖惩。考核要考出实绩,奖惩要拉开档次,不搞平均主义。通过考核和奖惩,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管理。
(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各级税务机关要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推行岗位责任制的有效途径。在推行岗位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做到简便易行,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
二、基本内容
推行岗位责任制,就是通过明确职责范围、落实岗位责任,建立良好工作秩序,提高办事效率。其基本内容是:
(一)科学设置岗位。要严格按照税务机构设置与编制方案的要求,本着精干、高效、协调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和主要任务,使每个岗位的工作量饱满,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工作任务相互衔接,促进征管改革的深入,彻底解决疏于管理的问题。
(二)明确岗位职责。要按照单位、部门、岗位的工作范围,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具体制定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工作权限,做到不重不漏,职责清晰,责权分明,确保每个岗位的税务干部能够顺利履行职责。岗位职责包括共同职责和工作职责。共同职责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廉洁勤政、税容风纪等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履行的职责。工作职责是指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上述要求制定职责范围和科学严密、简便易行、责任明确的工作程序,使各个岗位、岗位之间工作规范、运转协调。
(三)确定工作目标。要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从德、能、勤、绩等方面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目标。德是指立场坚定,政治过硬;能是指业务熟练,胜任工作;勤是指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绩是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先进性、可行性,既有利于各项税收任务的圆满完成,又利于发挥税务干部的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岗位工作目标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税收管理的实际水平,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各项目标要易于监控、考核、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税务干部地工作成效。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变化,及时对工作目标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不同时期都有其工作标准和奋斗方向。
(四)实行竞争上岗。要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目标,分别制定不同岗位的任职条件,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对领导岗位,要大力推行竞聘上岗,通过民主推荐、考试考核、公开答辩、组织任命等程序,把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税务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对各岗位工作人员实行考试上岗,对考试合格、技能达标的人员,根据其考试成绩和业务特长安排岗位,对考试不合格、技能不达标的实行代岗培训,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要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竞争机制。
(五)严格责任追究。要建立岗位责任追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岗位责任制的行为分别作出明确、具体的处理规定。要定期检查各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完成责任工作目标的情况,对不能履行职责、失职、渎职或出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除按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连带责任。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规章制度是规范管理、确保税务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的重要措施。各级税务机关要紧紧围绕推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政治建设、业务建设、执法执纪、征收管理、工作流程、检查监督、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坚持效能的原则,不求多,但求精,确保制定的制度科学有效,使其真正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形成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环境,把推行岗位责任制作为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监督,强化指导。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检查、反馈、追究三个环节实施监督。通过明查暗访、自查自咎、民主评议、聘请义务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召开纳税业户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书等措施,对税务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并责成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认真查找原因,限期纠正;对存在问题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上级和本单位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不能姑息迁就。
(三)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推行岗位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制定百分制或千分制考核标准,其中包括共同职责考核标准和工作职责考核标准,并对共同职责和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分别量化确定分值。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和计算机考核相结合,领导考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实行以责定分,按分记奖。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定期组织考核,并作为干部晋升、评先创优、立功受奖的主要依据;对不愿学习、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警示诫免;对不胜任本职工作的要待岗培训或调离岗位;对失职、渎职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实行廉政一票否决。通过考核和奖惩,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干部职工落实岗位责任制的积极性。
四、工作要求
各级税务机关要把税务机构改革和推行岗位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行岗位责任制对加强税务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地规范化,进一步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各级税务机关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推行岗位责任制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局领导人任主任、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岗位责任制考核评审委员会,确定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推行岗位责任制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推行岗位责任制工作的健康发展。总局、省级税务机关要以身作则,积极推行和实施岗位责任制,为基层税务机关作出表率。
(二)深入调查,制定方案。各地要按照总局关于机构改革和推行岗位责任制工作的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回顾今年来加强队伍建设、搞好税收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系统、本机关工作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推行岗位责任制的内容、方法、步骤、考核标准、考核周期、考核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在推行过程中,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继续坚持已有的成功做法,不求形式的统一,提倡“百花齐放”,但务求职责明确,考核严谨,奖惩分明,使税收管理再上新水平。要抓住机构改革、重新“三定”的有利时机,认真推行岗位责任制。各省税务系统及省局机关自身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机构改革到位后,抓紧研究制定,于年底前上报总局人事司备案。
(三)周密组织,稳步实施。推行岗位责任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精心组织,缜密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各地要结合机构改革,重新设定岗位,制定职位说明书,采取竞争上岗等办法,择优确定各岗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在推行岗位责任制过程中,要采取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的方法,稳步推行;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税务干部地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确保各个阶段工作任务的实现,使推行岗位责任制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四)及时总结,不断提高。各地要及时总结推行岗位责任制的经验,注意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做到抓点带面,共同提高。总局将采用抽查、互查、普查等方式,加大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力度,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行和持久发展,适时召开全国或部分省市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推动整个工作的深入开展。




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20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政府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的通知

柳政发〔2010〕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委、办、局,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各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规范医疗保险管理,确保广大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要,根据国家、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我市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决定对我市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进行整合修改。现将整合修改后的《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2010)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整合修改后的《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2010)从2010年7月1日起执行,原《柳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柳政发〔2004〕34号)、《柳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征缴和结算暂行办法》(柳政发〔2004〕34号)、《柳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暂行办法》(柳政发〔2004〕62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问题的补充通知》(柳政发〔2005〕38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缴交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柳政发〔2004〕64号)、《柳州市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柳政发〔2004〕36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及相关配套文件部分条款和确定2006医保年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柳政发〔2006〕28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保险暂行规定〉及相关配套文件部分条款和确定2007年医保年度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柳政发〔2007〕59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确定2008年医保年度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柳政发〔2008〕49号)、《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确定2009医保年度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柳政发〔2009〕38号)10个文件同时停止执行。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日


柳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2010)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桂政发〔1999〕61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桂政发〔2009〕6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发〔2009〕29号)、《关于印发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的通知》(民发〔2007〕10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的通知》(桂劳社发〔2009〕105号),建立健全本市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本市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市本级及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三江六县行政区域内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建立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与本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以单位整体方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共同负担,权利与义务对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第四条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应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条 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等保障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加商业健康保险。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全市医疗保险工作实施行政监督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
  (二)制定本市医疗保险的具体规定和制度,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比例、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等提出调整意见;
  (三)根据国家、自治区的规定,会同卫生、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制定本市医疗保险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标准、服务设施标准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
  (四)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进行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审定;
  (五)监督、检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以及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执行医疗保险规定的情况,依法查处各种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行为;
  (六)对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市属各县医疗保险工作实施行政管理和监督;
  (七)协调医疗保险工作中各部门关系。
  第七条 市属各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本县医疗保险工作实施行政监督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
  (二)配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县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进行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审定;
  (三)监督、检查本县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以及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执行医疗保险规定的情况,配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查处各种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行为;
  (四)配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本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实施行政管理和监督。
  (五)协调本县医疗保险工作中各部门关系。
  第八条 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统一承办和管理全市医疗保险业务经办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办理市本级所辖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业务;
  (二)负责市本级所辖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医疗保险费的征收;
  (三)负责全市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及稽核;
  (四)具体负责编制全市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按规定上报医疗保险的财务、统计报表;
  (五)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及费用支出情况,向上级部门提供相关政策调整的建议及依据;
  (六)负责与定点机构签订包括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支付标准以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等内容的协议,对定点机构执行协议情况进行考核;
  (七)负责审核支付全市医疗保险待遇,检查和审核定点机构医疗保险费用使用情况,对医疗保险业务给予指导和管理;
  (八)接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委托,进行与医疗保险费征缴及管理有关的调查、检查工作,指导、监督各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工作;
  (九)做好相应的各项配套服务工作;
  (十)法律、法规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各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具体承办本县医疗保险业务经办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办理本县所辖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业务;
  (二)负责本县所辖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医疗保险费的征收;
  (三)配合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按规定填报医疗保险财务、统计报表;
  (四)配合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本县定点机构签订医疗保险服务协议并对定点机构执行协议的情况进行考核;
  (五)配合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受理本县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申请并进行审核支付,检查和审核本县定点机构医疗保险费用使用情况;
  (六)做好相应的各项配套服务工作;
  (七)法律、法规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负责社区的医疗保险业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法规;
  (二)及时申报社区内退休人员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办理医疗保险相关手续;
  (三)协助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本城区医疗保险事务,及时准确传达和执行相关文件精神。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成立职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配备专(兼) 职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法规;
  (二)如实申报本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填报本单位医疗保险的有关报表,及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
  (三)定期向本单位职工公布单位医疗保险缴费情况;
  (四)按月及时申报本单位人员增减变动情况并办理医疗保险相关手续;
  (五)对本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事务进行管理,及时准确传达和执行相关文件精神。
  第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应设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配备专(兼) 职工作人员。其职责:
  (一)宣传、执行医疗保险的政策、法规;
  (二)负责管理本单位医疗保险具体工作,制定并落实管理措施;
  (三)监督、检查本单位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制度的情况;
  (四)接受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五)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定期报送医疗保险的有关报表。
  第十三条 组织成立本市医疗保险专家组,负责对基本医疗保险事务中重要事项的协调。医疗保险专家组成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卫生部门的有关领导和定点机构的有关专家组成。医疗保险专家相关管理办法具体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
  第十五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整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他人员以个人方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凡以个人方式参保的人员统称为灵活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参保时应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第十六条 基本医疗保险分为综合医疗保险(含门诊、住院医保待遇)和住院医疗保险(仅住院医保待遇)。
  (一)下列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参加综合医疗保险:
  1.城镇所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包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退休、退职人员)。
  2.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
  3.城镇灵活就业人员。
  (二)下列用人单位和个人,确有困难的,可选择参加住院医疗保险:
  1.特困企业及其职工。
  2.城镇灵活就业人员。
  3.用人单位所雇农民工。
  第十七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用人单位的老红军、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费用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应按本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第十九条 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按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医疗保险年度(以下简称医保年度),是指医疗保险费用征缴和结算年度。基本医疗保险以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一个医保年度。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为其缴费。
  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标准分别如下:
  (一)参加综合医疗保险的,职工个人按缴费基数的2%缴费,市本级用人单位按职工缴费基数的7.5%缴费,六县用人单位按职工缴费基数的6%缴费。
  (二)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职工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按职工缴费基数的4%缴费。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的月缴费基数按个人上年度平均月工资额确定,退休人员缴费基数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时核定的退休工资或基本养老金确定。如个人工资或养老金高于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300%为缴费基数;低于60%的,以60%为缴费基数。
  无法明确缴费基数的参保人员,统一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
  第二十三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缴费基数按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确定,参加综合医疗保险,市本级灵活就业人员按9.5%的比例缴费,六县灵活就业人员按8%的比例缴费;参加住院医疗保险,按4%的比例缴费。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暂按一年(医保年度)一定。每年7月至次年6月执行固定的缴费基数。用人单位应按时向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如实申报职工上一年度工资总额,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核定其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逾期不申报的,按照国家、自治区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构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列账,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核算严格按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及《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第二十六条 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接受同级及上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实行年度总额控制,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当年内实际筹集的基金与支出的总医疗费用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由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协调,采取相应对策,保证基金收支总额基本平衡。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现行财政体制及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列支。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或个人应向单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经审核符合参保条件的,应当按照参保地的缴费比例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及其在职职工应按月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采取银行托收、单位转账、缴纳现金或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其他方式缴入基金专户。
  灵活就业人员应按年度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每年6月25日以前续缴下一年度的保费。缴费地点为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委托的金融机构。
  第三十一条 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的参保人员,应及时向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在职”转“退休”医疗保险变更手续,根据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规定,已符合年限规定的参保人员从次月起可停止缴费并按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符合年限规定的参保人员应在次月一次性缴清所差年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方可按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费采取银行托收、单位转账、缴纳现金或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其他方式缴入基金专户。
  第三十二条 参保人员办理新参保或续保,应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应以参保或续保当时所确认的缴费基数为补缴保费的缴费基数。续保时补缴保费,应按照停保时的险种补缴。退休人员办理续保,应按在职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补缴。
  参保人员新参保时应补缴的保费,与首期保费同时缴纳。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参保职工有增减变动的,应及时到参保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需变更基本医疗保险险种的,由单位办理变更手续。灵活就业人员(含已转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需变更基本医疗保险险种的,由个人办理变更手续。
  由综合医疗保险变更为住院医疗保险的,办理变更手续后,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从次月起、灵活就业人员从下一年度起按住院医疗保险缴费和支付待遇。原已缴纳的综合医疗保险费不予退回,个人账户余额可继续使用,但不享受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险待遇。
  由住院医疗保险变更为综合医疗保险的,应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市本级的灵活就业人员或用人单位按1.25%的比例、六县的灵活就业人员或用人单位按0.2%的比例补缴参加住院医疗保险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补缴的保费不划个人账户,全部划入统筹基金。办理变更手续并缴费后,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从次月起、灵活就业人员从下一年度起按综合医疗保险缴费和支付待遇。
  第三十五条 单位参保人员需变更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应根据原在单位时的参保险种、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一次性缴完当年度剩余月份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次年起按照灵活就业人员标准缴费。
  灵活就业人员需变更为单位参保人员的,已缴纳的当年度基本医疗保险费不退回,办理变更手续后从下一年度7月起以单位职工方式缴费。已停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即时办理续保及变更手续,变更后次月起以单位职工方式缴费(含补缴停保期间保费)。
  第三十六条 停保是指参保人员暂停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暂停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包括以下情形:
  (一)灵活就业人员每年6月25日前未及时续缴下年度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从7月1日起停保;
  (二)用人单位欠缴基本医疗保险费超过三个月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停保,停保时间从欠费首月的1日起计算,停保期间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
  (三)参保人员因各种原因需暂停缴费的,应在未欠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情况下由用人单位或个人申请停保。停保时间从办理停保手续的次月1日开始计算,停保期间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
  参保人员停保期间,不予办理任何基本医疗保险变更手续。需办理变更手续的参保人员,应先办理续保,再办理变更。
  第三十七条 续保是指参保人员补缴停保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恢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续保时未跨年度的,应按照停保时的险种及缴费基数补缴停保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且当年度内缴费基数不变;续保时已跨年度的,应按照停保时的险种及重新核定的缴费基数补缴停保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停保三个月以内续保的,从续保当日起恢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停保超过三个月的,从续保当日起计算90天后方可恢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参保人员个人自愿选择不补缴停保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按新参保办理及享受待遇,原个人账户余额继续使用。
  第三十八条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入,是指参保人员将其在其他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到本市,包括以下情形:
  (一)本市用人单位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入;
  (二)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入。
  已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的人员或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人员,暂不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入。
  第三十九条 参保人员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入时,应将在原统筹地区的个人账户余额转入本市,在原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数方可视同为在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数。办理移入手续30天后参保人员方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四十条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出,是指参保人员将其在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到其他统筹地区。参保人员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移出时,个人账户余额应随同转移,其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转移。
  第四十一条 退保是指参保人员终止在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不再享受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办理退保手续后,个人账户余额结算支付给本人或继承人,无继承人时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灵活就业人员在缴费所属年度退保的,当年度已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予退回。
  第四十二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构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分为个人账户、风险储备金和统筹基金。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应分开核算,严格界定支付范围和责任,各自平衡,不得互相挤占。
  (一)个人账户
  1.在职职工个人账户按月划入,市本级参保人员划入标准为本人月缴费基数的4.25%,六县参保人员划入标准为本人月缴费基数的3.8%;灵活就业人员个人账户按年划入,市本级灵活就业人员划入标准为本人年缴费基数的4.25%,六县灵活就业人员划入标准为本人年缴费基数的3.8%;退休人员(含已转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个人账户按年划入,标准为本人退休时核定的月退休工资或基本养老金金额的3%(如本人工资或养老金高于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300%的金额确定;低于60%的,以60%的金额确定)。
  2.每年7月1日零时,根据个人账户实际结存资金(含资金利息),按同期城乡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只能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使用,支付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门诊需个人承担的费用、住院起付标准的费用以及其已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或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医疗费用。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结转和继承,不得提取现金或挪用。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迁移到其他统筹地区时,个人账户余额转入其移入地的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无法转移时结算给本人。
  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余额按法律有关规定继承,如无继承人,转入统筹基金。已进行一次性缴费的退休人员(含灵活就业退休人员)死亡退保时,个人账户配额结算到死亡当月,到死亡当月个人账户配额尚有结余的,按规定返还;使用超支的,超支使用部分从统筹基金弥补。
  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支付已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医疗费用的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3.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不设个人账户。
  (二)风险储备金
  从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按10%的比例提取风险储备金。用于调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风险。
  (三)统筹基金
  用人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在提取风险储备金、划入个人账户后,剩余部分进入统筹基金,用于支付统筹医疗费用。
  第四十三条 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做到日清月结,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提供个人账户查询服务。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按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欠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自次月1日起冻结IC卡,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负责。三个月以内缴清欠缴的保费后,参保人员恢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冻结期间垫付的医疗费用按规定报销。超过三个月未缴清的,从第四个月的1日起停保,停保之后再缴费,按续保办理,停保期间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报的情况,及时依法查处用人单位欠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基本医疗是指基本用药、基本技术、基本服务和基本收费。基本医疗范围限定在国家、自治区所规定的范围内。基本医疗收费严格按照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第四十六条 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参保人员,方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四十七条 新用人单位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等待期为30天,新参保灵活就业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等待期为180天。等待期从初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当日开始计算。等待期内发生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由个人自行承担。
  第四十八条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设年最高支付限额,即全年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最高金额,标准为:综合医疗保险为本人当年度缴费基数的4倍;住院医疗保险为本人当年度缴费基数的2倍。
  首次参保180天以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综合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为本人当年度缴费基数的2倍,住院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为本人当年度缴费基数的1倍。
  第四十九条 患有指定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应办理门诊慢性病确认手续,其在门诊治疗相应的疾病并使用指定药品和诊疗项目时,给予适当照顾。
  患有指定重大疾病的参保人员应办理重病人群确认手续,其在住院起付标准、先支付(指使用乙类药品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由个人按比例先支付的费用)和个人支付比例上均给予适当照顾。
  第五十条 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设门诊、住院起付标准。起付标准是指使用统筹基金前必须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额度(不含自费和先支付费用)。
  (一)门诊起付标准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慢病人群门诊起付标准每年度累计支付一次,为400元;其他参保人员门诊不设起付标准,不进入统筹。
  (二)住院起付标准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每次住院均设起付标准。住院起付标准按以下标准执行(灵活就业人员按在职人员标准执行,下同):

  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待遇级别      在职人员  退休人员  重病人群 
     三级医疗机构          800元   500元    400元 
     二级医疗机构          600元   400元    300元 
     一级医疗机构          400元   300元    150元 

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元   200元    100元
  第五十一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按以下办法支付:
  (一)参保人员患有门诊慢性病病种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疾病,并经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查确认的,门诊治疗相应疾病并使用指定药品和诊疗项目,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承担,起付标准以上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分别按支付比例承担。
  (二)参保人员在门诊治疗其他疾病的医疗费用,以及慢性病人群治疗门诊慢性病时使用药品和诊疗项目超出指定范围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
  (三)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有余额的,本条(一)、(二)款中由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账户资金支付;个人账户资金用完后,再由个人用现金支付。
  (四)住院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门诊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门诊医疗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第五十二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按以下办法支付:
  参保人员因患病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由个人账户支付或由个人承担,起付标准以上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分别按比例承担。
  第五十三条 门诊或住院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和个人支付的比例分别为:

  人员类别
  定点医疗机构级别  在职人员(住院)  退休人员(住院)  重病人群(住院)  慢病人群(门诊) 
  三级医疗机构统筹     82%         84%        85%         85%  

  三级医疗机构个人     18%         16%        15%         15% 
  二级医疗机构统筹     87%         89%        90%         90%  

  二级医疗机构个人     13%         11%        10%         10% 
  一级医疗机构统筹     92%         94%        95%         95% 
  一级医疗机构个人     8%          6%        5%          5% 
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统筹 93% 95%       96%         96%  
乡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个人 7%  5%       4%          4%
  第五十四条 使用乙类药品及医用材料(含特殊一次性医用材料),进行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以下简称特殊检治),费用支付标准为:
  (一)乙类药品
  1.普通人群(住院):按药品总额个人先支付10%或20%,再按普通人群相应支付标准支付。
  2.重病人群(住院):住院时按药品总额个人先支付5%或15%,再按重病人群相关支付标准支付。
  3.慢病人群(门诊):门诊时按药品总额个人先支付5%。
  (二)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
  1.普通人群(住院)
  (1)一类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个人先支付总费用的10%,再按普通人群相关支付标准支付;
  (2)二类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个人先支付总费用的20%,再按普通人群相关支付标准支付。
  2.重病人群(住院)
  (1)一类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个人先支付总费用的5%,再按重病人群相关支付标准支付;
  (2)二类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个人先支付总费用的15%,再按重病人群相关支付标准支付。
  3.慢病人群(门诊)
  个人先支付总费用的5%。
  第五十五条 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以外的费用属自费,由个人自行承担。
  第五十六条 参保人员根据治疗需要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和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因患急危重症在非定点医疗机构抢救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审核后按规定报销。
  第五十七条 异地就诊医疗费用报销
  异地就诊分临时异地就诊、短期异地就诊和长期异地就诊。临时异地就诊是指参保人员临时(3个月以内,含3个月)在外出差、探亲、旅游时突发疾病以及转诊在外,到当地公立医疗机构就诊;短期异地就诊是指参保人员连续3个月以上至1年内在外出差、探亲、居住等,因疾病(不含择期手术)到所选定的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长期异地就诊是指参保人员连续在外地工作或居住1年以上,因疾病到所选定的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异地就诊所发生的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比例计算异地先支付费用,由个人承担;其余部分再按市内相关标准报销。异地先支付的比例分别为:
  (一)临时、短期异地就诊:在自治区内就诊的,住院医疗费用为10%,门诊慢性病治疗费用为5%;在自治区外就诊的,住院医疗费用为20%,门诊慢性病治疗费用为10%。
  (二)长期异地就诊:在自治区内就诊的为5%;在自治区外就诊的为10%。
  第五十八条 参保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凡男性年满60周岁并且连续缴费年数满30年、女性年满55周岁并且连续缴费年数满25年,其中2010年6月30日前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本市实际连续缴费年数满8年,2010年7月1日以后新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移入本市,在本市实际连续缴费年数满15年的参保人员,可停止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终身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核算缴费年数具体到月份。
  第五十九条 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数包括实际缴费年数和视同缴费年数。
  (一)参保人员在本市参保,实际连续缴纳(含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年数,为实际缴费年数。
  (二)从2002年7月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参保人员,2002年7月1日以前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仅限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正式职工的工作年限,下同),作为视同缴费年数。
  视同缴费年数具体认定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三)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由其他统筹地区迁移到本市的参保人员,在其他统筹地区初次参保时间在2002年7月以后的,应从2002年7月起补缴基本医疗保险费,2002年7月以前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作为视同缴费年数。有缴费中断的,按照续保的规定补缴保费。
  第六十条 参保人员参保(包括在其他统筹地区参保)后应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参保期间缴费中断或停保,如不补缴的,按新参保办理,之前的缴费年数(包括视同缴费年数和实际缴费年数)均不再累计计算。
  第六十一条 参保人员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后,可一次性缴清基本医疗保险费后按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待遇,也可继续按照在职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标准缴费和享受待遇,至符合停止缴费条件次月按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待遇。
  选择一次性缴清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已符合停止缴费条件的参保人员,应当及时办理“在职”转“退休”的医疗保险变更手续,已符合停止缴费条件的,次月起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尚未符合停止缴费条件的,在次月一次性缴清基本医疗保险费(灵活就业人员已缴完当年度保费的,同时进行保费结算补退),方可按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未办理变更手续或未缴清一次性保费的退休人员,以及已满足年龄条件但未得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的参保人员,仍应按照在职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标准缴费和享受待遇。
  第六十二条 退休人员缴纳一次性基本医疗保险费的金额按照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和缴费年数不足部分计算。其中:
  (一)缴费基数:以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时核定的月退休工资或基本养老金金额确定。如个人工资或养老金高于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300%为缴费基数;低于60%的,以60%为缴费基数。无法明确缴费基数的,统一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
  (二)缴费比例:参加综合医疗保险的,市本级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及灵活就业退休人员为7.5%,六县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及灵活就业退休人员为6%;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及灵活就业退休人员为4%。
  (三)缴费年数不足部分:根据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规定分别核算年龄、连续缴费年数、实际连续缴费年数,按所差年数中最长的计算。
  第六十三条 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已由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的人员,或男性已年满60周岁、女性已年满55周岁的人员,在本市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应一次性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参加综合医疗保险按7.5%的缴费比例、参加住院医疗保险按4%的缴费比例,男性一次性缴纳30年、女性一次性缴纳25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以上人员参保并缴费后终身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综合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从参保当年度起按照退休人员标准按年划入。
  第六十四条 2010年7月起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的参保人员,其缴费年限及一次性基本医疗保险费缴纳办法按本规定执行。2010年6月及以前已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退休,但尚未办理完“在职”转“退休”医疗保险变更及缴费手续的,在2010年12月以前仍可按照原缴费年限及一次性基本医疗保险费缴纳办法缴费,也可选择按照本规定的标准缴费。
  第六十五条 原按照《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缴交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柳政发〔2004〕64号)选择退休人员整体终身逐月缴费的用人单位和逐年缴费的灵活就业退休人员,可继续按逐月或逐年缴费。需变更为一次性缴费方式的,依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3〕2号)精神,单位退休人员由单位以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为基数,一次性缴清退休人员10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同时按照每人1440元的标准一次性缴清退休人员大额医疗保险费,计算公式为“(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10年+1440元)?退休人数”;灵活就业退休人员由个人按照2010年7月以后的标准缴纳一次性医疗保险费(含大额医疗保险费)。
  第六十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进行医疗保险定点资格审定。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鼓励竞争、兼顾需要的原则,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零售药店。
  第六十七条 门诊慢性病是指经市社会医疗保险专家确认,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门诊可基本满足治疗需要的一些疾病。经专家诊断并经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参保人员在门诊治疗相应门诊大病时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待遇。
  重病人群是指经专家诊断患有指定的重大疾病并经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参保人员住院治疗相应疾病时在起付标准、先支付比例和个人比例上享受一定照顾。
  门诊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规定。门诊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病种、具体确认标准和用药、检查、治疗等范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市社会医疗保险专家确定,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情况适时调整。超出规定范围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六十八条 参保人员应凭医疗证和社保IC卡在定点机构就医、购药和结算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应支付的部分,凭基本医疗保险证和社保IC卡记账,由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机构结算;其余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由个人现金支付。
  第六十九条 参保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接诊医师应验《医疗证》,对症治疗。参保人员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时,药店工作人员应先验《医疗证》及药品处方,方可售药记账。需住院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掌握住院标准,参保人员凭门诊诊断意见和《医疗证》、社保IC卡办理住院手续。
  第七十条 参保人员因各种原因已垫付医疗费用,经审核可享受相应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员应按规定提供相关票据和材料,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相应标准予以报销。其中应由个人账户或个人储蓄账户支付的部分,相应从个人账户或个人储蓄账户中支付给个人;应由其他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从相应的基金中支付给个人。
  第七十一条 对定点机构的医疗费用结算依据总量控制、弹性管理的原则进行。具体可采用服务项目结算、定额结算及单病种结算等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具体结算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等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十二条 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管理,确保医疗保险服务质量。对违反协议规定的,按协议规定追究违约责任。
  第七十三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诊治过程、医疗费用、药品用量及销售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有义务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及账目清单。
  第七十四条 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市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政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参保人员“一卡通”等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机构信息系统直接结算,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第七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否则,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发出《催缴通知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拒不缴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予以处罚或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把缴纳社会医疗保险费的情况定期向参保人员公布。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或不按规定公布缴费情况的,参保人员可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投诉,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十七条 用人单位不按规定为职工参保或不按时足额缴费,致使职工无法正常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职工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按照医疗保险支付标准报销。
  第七十八条 用人单位将不属本单位职工的人员办理参保并享受医保待遇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本人退回违法所得,对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处理。
  第七十九条 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定期和不定期稽核用人单位参保人数、工资总额和财务状况,以确定其是否依法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的规定,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依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查处。
  第八十条 用人单位因瞒报、漏报、少报工资总额导致缴费基数不真实的,按核定后的缴费基数补缴保险费,补缴的保费按规定划入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
  第八十一条 因用人单位或个人故意行为造成参保人员参保档案不真实,不如实缴纳医疗保险费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暂停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180天。暂停医疗保险待遇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责任单位或个人承担。
  第八十二条 每个参保人员只能参加一份基本医疗保险。因单位或个人原因造成重复参保的,责任由单位或个人承担,原个人账户余额不予退还,转入统筹基金。
  第八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如有下列违规行为,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解除当事人医疗保险处方权,拒付不应由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中止或提前解除定点协议,个人已支付给医疗机构或药店的费用,由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责成医院或药店返还个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责令其限期整改,通报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批评,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暂停或取消定点资格。违规情节严重,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诊治记账时不认真查验《医疗证》,将非参保人员的治疗费用记入医疗保险账内;
  (二)将应由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记入医疗保险支付账内;
  (三)将当事人的诊疗费用记入他人账户;
  (四)利用各种手段非法获得统筹医疗基金、非法换药;
  (五)不掌握急诊抢救标准,任意扩大急诊范围,将不属于急诊抢救的费用记入急救项目;
  (六)不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原则,滥开药、滥用大型检查、开大处方、重复检查、随意放宽重病监护病房(复苏室、ICU、CCU等)的入住标准;
  (七)不严格执行诊疗常规,不坚持出入院标准,将不符合入院标准的病人收入院治疗或任意延长病人住院时间,采用病人挂床住院、伪造病历,分段计账或不按规定将病人收入超标准病房;
  (八)不执行国家、自治区收费标准,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任意增加收费项目和不按照药品规定价格计价的;
  (九)以医谋私,损害参保人权益,增加医疗保险基金开支及其他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八十四条 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使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由有关部门追回流失的医疗保险基金,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一)在收缴医疗保险费,审核、报销、支付医疗费用时徇私舞弊、损公肥私的;
  (二)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行贿受贿、谋取私利的;
  (三)玩忽职守或违反财经纪律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四)有其他不法行为被投诉,经查证属实的。
  第八十五条 参保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退回违法所得。违规情节严重,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本人《医疗证》转借他人就诊;
  (二)持他人《医疗证》冒名就诊;
  (三)私自伪造、涂改处方或费用单据而多报医疗费用;
  (四)其他违反医疗保险规定非法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行为。
  第八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挪用医疗保险基金的,执法部门应当追回被挪用的基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归入医疗保险基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七条 单位或个人举报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员、市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违反医疗保险政策、侵害国家或参保人员利益行为,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查实追回违规金额的5%给予奖励,奖励金额不足50元的按50元奖励,奖励金额超过2000元的按2000元奖励。
  奖励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使用情况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第八十八条 因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大范围急、危、重病人抢救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各级政府协调解决。
  第八十九条 工伤治疗费用、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不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第九十条 用人单位依法合并、分立、破产时,应按照国家、自治区及本市有关规定缴纳职工(含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和退休人员的一次性大额医疗保险费。
  中直、区直驻柳企业实施关闭破产时,应参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2号)规定,按照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计算,为本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缴纳10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九十一条 本规定中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按自然年度统计。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规定执行。退休人员的工资总额包括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退休工资(基本养老金)总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基本养老金总额。
  第九十二条 参保人员年龄按月核算。参保人员的出生日期根据户籍本或居民身份证确定,户籍本和居民身份证不一致时,以户籍本为准。
  第九十三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对参保缴费、基金征缴、待遇支付、费用结算、监督管理等具体事项制定实施细则。
  第九十四条 本规定从2010年7月1日起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